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叶嘉莹的《明月棹孤舟》:
连日西风连夜雨,恁凄凉几时才住。孤雁单寒,秋云淡薄,休向远天宁凝伫。
寂寞黄花都老去,是繁华总归尘土。小院低墙,霜阶露砌,多少暗蛩低语。
叶嘉莹的写诗,也是用文字作画。每每读她的文字,都像看小电影。
她生于苦难岁月,难逃颠沛流离。3次灾祸,17岁丧母……她说:
我们在大时代的战乱变化之中,真是身不由己。
都不是你的选择。
诗词成了她的出口,而她的诗词也让许多人在茫然中找到了出路。还曾有学生因为听了她的课,写信给她:我的人生就这样开始改变了。
大学时在路边等车,第一次看到关于她的那本杂志至今还放在书架上,跟随我漂泊了很多地方。有人说,人的一言一行,都是在向内心看不见的某个东西致敬。用美好的文字表达自己,是我这些年改了变了很多,还能保留下来的习惯。
希望借以文字遇不同的人,再走进不同的世界。
不食周粟,说的是伯夷与叔齐的故事。
这个典故,来自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
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......遂饿死于首阳山。
话说伯夷、叔齐二人,是殷商时期孤竹国国君的二个儿子,相互谦让,都不肯继位。时武王伐纣之后,伯夷、叔齐觉得周武王以臣子之身,讨伐殷商,是以下犯上,大逆不道。他们曾经拦车质问武王,表达了强烈的抗议。武王得胜后,伯夷、叔齐耻于吃周王朝的粮食,遂逃入首阳山中,最后饿死。
伯夷、叔齐的举动,体现了封建士大夫最为推崇的忠君思想,也表现了他们的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。难怪,孔子也说他们,求仁得仁啦。
伯夷与叔齐,不畏强暴,誓死捍卫自己的理想和信念。所以,在中国历史上,赢得了崇高的声誉。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,无不以他们为榜样和楷模。
那么,后代的伯夷、叔齐都有谁呢?我通过藏书就有幸发现了一位。他就是原北大教授缪金源先生。
缪金源先生是胡适先生的弟子,北大教授。他是江苏人,一生刚正不阿。我有幸收藏到一本缪金源教授曾经的藏书《宋元明诗300首》,光绪年间出品,封面有缪金源先生的印章。
上世纪四十年代,北平陷落。缪金源夫妇与子女被迫滞留北平。他誓死不与日伪合作,宁可饿死也不失节,最终夫妻双双贫病而死。
现任教于南开大学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,是缪金源教授的弟子。她当年惊闻缪先生死讯的时候,曾悲愤地写下了一首挽诗(见《迦陵诗词稿》)--挽缪金源先生(一九四一年时在沦陷中):
山林城市讵非讹,箪尽瓢空志未磨;
又见首阳千古节,春明也唱采薇歌。
通过收藏古籍,我有幸结识了当代的伯夷叔齐缪金源先生,并把他的事迹梳理成文,发表在《收藏家》杂志。这也算是对他的最好的纪念吧。
【释义】:粟,小米,泛指粮食。本指伯夷、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。形容气节高尚,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 有瓜葛。
【成语典故出自】: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 而食之。”
典故的由来:不食周粟讲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故事。
商代末年,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,大的叫伯夷,小的叫叔齐。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,临死前立下遗嘱。让叔齐接班。
孤竹国君死后,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,坚持要让位给哥哥。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,伯夷偷偷 地离家出走了。哥哥出走后,叔齐也离开了王宫,四处寻找哥哥。两人团聚后,决定不再回孤竹国。
听说西伯昌(即周文王)比较尊老敬老,兄弟俩便一起投奔,并在那里定居下来。文王死后,武王继位。继位后的武王扩充兵 力,准备讨伐商纣。
当周朝的军队进军到今孟津地带时,伯夷叔齐瞅机会跑上去,扣马而谏,认为周武王此举不孝顺、不仁义 。武王的将士听后,非常生气,拔出剑来要杀他们,幸被姜太公制止。姜太公说:“这是两个讲道德的人。”并要求将士不要 为难他们。
武王伐纣成功,天下一统为周,伯夷、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,两人决心不做周臣,不食周粟。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 ,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隐居下来,靠采集山上的薇菜充饥。
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:“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,可你们现在采 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!”二人一听,心想,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,决定绝食等死。
相传他们还作了一首《采薇歌》,歌词是这样的: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。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神农虞夏忽焉没兮,我适安归矣?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!
“不食周粟”便被用作坚守节操、志向高洁之典。后世对伯夷叔齐“不食周粟”赞不绝口,褒扬有加。孔子称其为““古之贤人也”,赞其“不食周粟”是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”,“ 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
孟子则称伯夷叔齐为“圣之清者”,等等;吟咏伯夷叔齐事迹的诗词更是很多。虽然世人肯定了他们的节义仁德,但也说他们那有些愚顽的固执、甚至是愚忠。
我的看法:觉得他们是忠诚坚定,有气节、坚守节操的。
很多时候我们是站着现在历史环境看古代历史事件。这是很不正确的。现在我们看他们是愚忠的表现,其实他们在那时候是忠臣不仕二君的表现(或者做法我们觉得很愚纯罢了)。
在伯夷之后的历史中,像伯夷、叔齐这样的人物层出不穷。汉代光禄大夫龚胜因为不愿在篡位的王莽手下为官,于是回归故里。王莽强行邀请龚胜入朝为官,龚胜对门人说”我世受汉恩,怎么能一身事二姓?”于是绝食十四天而死;写下“寻得桃源好避秦,桃红又是一年春。花飞莫遣随流水,怕有渔郎来问津”的名作。思想家顾炎武在明亡后也同样隐居不仕,清朝强行邀请出山,顾炎武以死威胁,清朝只得作罢。类似的故事,没有写进史书的恐怕还有很多。
不管伯夷叔齐的故事是不是虚构,它都作为一种象征,沉潜成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,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抉择。
虽伯夷、叔齐也有一些愚蠢的地方。因此我们需要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学习他们身上对我们有用的东西。
谢谢!不当之处请指出。
商朝末年,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伯夷、叔 齐,他们因互相谦让王位而双双逃离了自己的国 家。听说西伯昌(即周文王)能奉养天下老人,他 们便投奔到西伯的国家居住下来。刚到那儿不 久,西伯就去世了,西伯的儿子周武王不等料理完 父亲的丧事,就载着西伯的牌位,大举东征,开始 了讨伐纣王的行动。
伯夷、叔齐二人听说后,拦住周武王的车马, 叩首劝说道:“你父亲去世还没安葬,就大动干戈, 这能说是孝吗?以臣属身份,却去攻伐主君,这能 说是仁吗? ”左右大臣见二人如此大胆,想对他们 动武,因姜太公的劝阻才算作罢。
后来,周武王灭了殷商,成为天下共主,但伯 夷、叔齐却认为他不孝不仁,坚决不做他的臣民。 而且为了保持自己的节操,两人发誓决不再吃周 人的粮食,跑到首阳山隐居起来,只靠采集薇菜来 维持生命,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。
忠孝是做人的道德根本,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,伯夷、叔齐的行为属于愚忠,忠实于一个荒淫无度、残暴不仁的商纣王,是迂腐至极的,顺应历史的潮流,像微子一样,在纣王执政时装疯,在周武王时做一个治国理政的大贤,才是正道,即使像黄飞虎一样反叛商朝,也是无可厚非。朝代更迭,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正常的事情,为了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而饿死,那不是体现民族气节,那是书呆子的迂腐和愚蠢无知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nba总决赛湖人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nba湖人夺冠图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辽宁vs浙江直播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亚冠2017恒大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李非速度打法视频...